繼電保護,相當于電網運行的心臟,是電力系統能夠正常運轉的關鍵所在。這項需要著縝密的邏輯、扎實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操經驗的艱巨任務,由烏海電業局修試管理處繼電保護專業,由29個平均年齡不到28周歲的年輕人組成的團隊承擔著。他們負責烏海轄區39座變電站的繼電保護、電氣系統二次接線部分,保障設備的安全運行,用青春揮灑著奮斗汗水,用激情打響了搶修戰役,用執著守護著電網的安全運行。
抓牢“學習”切入點
劉子維,這名91年的異地青工,在2015年進入繼電保護二班后,利用5年的時間,成長為了技術骨干。今年,受疫情影響,技能競賽、公司普考接踵而至,正好趕上黃河220千伏變電站的綜自改造工程,作為工作負責人的劉子維,既要研究圖紙、緊跟工程,又要利用下班后的時間去實操大廳進行反復練習,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半夜12點。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只有面臨技能競賽和公司普考時才會有,學習,是每一個繼保人生活、工作中的常態。早晨6點,當人們還在夢鄉,張克勤卻打開了書本開始學習,7年的時間,研究生學歷的他就是這樣度過了2500多天。他常常告訴身邊的年輕人:“學好繼電保護不容易,至少3年的時間才能夠掌握這項技術,只要下站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收獲!”他肯鉆研、不怕苦的品格和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深深影響并帶動著身邊的年輕人。對待徒弟,他從基礎知識開始教學,手把手帶領徒弟們在工作中積累經驗。
明確“實干”落腳點
2017年,興旺站工程給青工王瑞峰的成長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烏海電業局第一所智能變電站,與常規變電站相比,它的驗收工作挑戰很大,沒有驗收方案大綱,作為工作負責人的王瑞峰帶領班員查資料、翻圖紙,將國網的智能站驗收方案作為參考,自己進行編纂,形成了我局首個智能站驗收模板。在驗收的過程中,累了,王瑞峰頭枕著礦泉水瓶在角落里休息片刻;遇到不懂得地方,他上網查找資料、請教廠家的技術人員;遇到一些常規站沒有的小問題導致無法送電時,重新測量電壓、排查故障,順著一根根線查清回路、解決問題。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驗收工作迎來了尾聲,經過48小時的奮戰,興旺站成功送電!
在電網安全運行的背后,有推遲婚紗照拍攝的張克勤,有輸液退燒后仍奔赴現場的張艷磊,有腿部受傷依舊在崗位堅守的戚凌銘……他們是繼電保護人的縮影,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年輕團隊取得了“全區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公司反違章先進集體”等一系列榮譽,用“工匠精神”守護著城市中的點點星光。
找準“創新”著力點
休息和吃飯的時間就是繼電保護人員頭腦風暴的時間,大家在一起探討如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不便利,比如小電流接地保護測試儀太重了,使用不方便怎么辦?工程相關的資料太多了,不方便查找怎么辦?提出問題后,就開始提出假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創新項目的雛形慢慢浮現,有了想法,大家紛紛利用下班的時間開始制作,查資料、看原理、做實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一次又一次的完善,經過無數個夜晚,終于有了便攜式小電流接地測試儀、縮短二次設備檢修資料現場查找時間等創新項目,這些項目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電力行業QC活動小組二等獎、全國水電質量協會行業QC活動小組三等獎、“2017年科技成果一等獎”等相關榮譽。
繼電保護這個年輕團隊,用好學抓牢切入點,用嚴謹、肯吃苦站穩落腳點,用敢于創新尋找新的著力點,將青春捻成線,用奮斗繪制出電網新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