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能源行業關注熱點,其一是全國碳市場啟動,其二便是陜西地電可能并入國網。
對第二則新聞,姑且不論此事是否已經塵埃落定,但圈內朋友確實有不少悲觀論點,覺得連陜西地電都不想玩了,那增量配網路在何方。
我們不妨分析下,陜西地電這件事的背后,代表著增量配網怎樣的發展思路轉換。
首先我們看下合并方案,下圖來自“陜西地電”百度貼吧,僅供參考,不對其真實性作保證。
陜西地電是什么類型的電網
公司官網顯示,陜西省地方電力(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陜西地電”,英文縮寫SPG),是省屬大型國有企業,企業屬性如下:
注冊資本100億元,資產規模達到309億元
承擔著省內9市70個縣(區)的供電任務
供電面積達14.2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供電營業區面積的76%
供電人口2000萬、占全省人口的51%
用電客戶725萬戶
2019年,公司完成售電量463億千瓦時,實現營業收入238億元
公司資產規模如下
網內發電裝機4915.53萬千瓦,占全省總規模的73.2%
網內變電站1362座、變電容量16490.66萬千伏安,占全省總規模的90.79%
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2991條、總長度47462.62公里,占全省總規模的76.63%
所以,個人認為,陜西地電并不是一個增量配網企業,而是一個省級的電力公司的業務規模。
陜西地電為何要并入國網
對于陜西地電的實際經營情況,我們查不到相關數據。
但是以我所了解的,另一家小規模的存量轉增量的地方電網公司而言,其經營情況并不理想。
目前其供電營業區內,主要執行目錄電價(即非市場化電量),由于2018年開始的多輪政策性降價,導致其從2019年開始持續虧損。而新增電量和市場化交易電量相對較少,無法彌補非市場化電量的虧損。
我認為這可能是陜西地電最近1-2年經營情況的反應。從其電量-客戶結構來看,供電人口2000萬人,售電量約463億度。
對比浙江溫州地區,2020年用電量441億度,常駐人口930萬人。
也就是說,陜西地電從售電量上,是東部地區一個地級市的水平,營業收入估計也差不多是一個較發達地級市供電公司水平。但從營業面積、服務人口上,基本上是大半個省的規模,而且電網結構薄弱,其供電服務能力,盈利能力自然堪憂,對電網基建投入也較不足,導致一種負反饋效應。隨手在網上一查,對其服務質量的質疑比比皆是。
我們認為,陜西地電并入國網,本質上是一種低效、虧損資產的重組與出清行為,不是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在全世界來看,大型電網基礎設施資產本質上都是一種低效的,需要承擔普遍服務成本的公共資產。
就中國而言,由于過去的自然壟斷+計劃性電價,把盈利的工商業客戶與非盈利的居民、農業客戶進行混合,用不透明的交叉補貼去解決,再疊加不清晰的主業-三產業務交叉,導致電網企業成本和利潤不透明,價格不透明。
但是隨著電力市場化,對電網企業主要的舉措包括:
盈利的工商業客戶逐步取消計劃電價,進入電力市場
多輪的政策性降價擠壓電網公司利潤
輸配電成本外部監審的方式使得電網成本清晰化
新一輪主多分離
這幾板斧下來,別說是陜西地電,以我和電網公司員工的內部交流來看,他們也是心知肚明——過去那種粗放的增長方式,已經遇到瓶頸了。
所以在這種條件下,陜西地電并入國網,對國網來說,除了擴大資產規模之外,其他的好處似乎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陜西地電并入國網,對增量配網的啟示
陜西地電并入國網,我認為對增量配網的啟示,有以下三點:
一、增量配網與陜西地電不是同一類企業
陜西地電是具有省級電網公司屬性的電網企業,存在大量的普遍服務成本,公司歷史長,包袱重,管理水平相對落后。
而相當數量的增量配網是新建的,以工商業客戶為主的,供電范圍是園區和城域為主,沒有太多歷史包袱的。
所以企業本質屬性不同,決定了企業增長模式的不同。
二、電網企業的傳統增長模式已經到頭
不同的增量配網采取的增長模式是不一樣的,大致分為三類:
1、完全封閉型增長模式
類似縣級或者地區級供電企業,以自然壟斷為基本特征。主營業務收入90%以上來自電網自身業務,技術體系、業務體系、價值體系幾乎完全封閉。
這種增量配電的業務模式,其實也是有的,甚至出現了局部的“更強小壟斷生態”。但是這種增長模式,我們認為一方面是違背了電改初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在大力改善電力營商環境的當下,純封閉的增長模式,幾乎是不可持續的。
2、半開放式增長模式
我認為這是目前國網、南網,以及大部分的增量配網采取的主流業務模式,即從封閉走向開放的一種中間狀態,自然壟斷業務和市場化業務的混合,而且在市場化業務拓展過程中,借助壟斷的資源能力進行擴展。
比如電網企業的新業務拓展,包括電動汽車、儲能、光伏、綜合能源等業務,也被增量配網企業所看中,逐漸形成了普遍服務+市場化服務的半開放增長模式。
3、開放式增長模式
個人認為,未來配網的業務增長邏輯,并不在簡單的市場化資產端布局,也就是傳統綜合能源的三板斧:光伏+合同能源EMC+充電樁。而在于能否構建出一個數字化+生態化的開放式增長模式,即新型的配電系統業態。
這也是一個增量配網能否走向資本市場,并獲得高估值的核心。
雙碳背景下,配網得到新生
個人認為,在未來雙碳+電力市場化大背景下,輸配分離將不僅僅是一個政策議題,而是電力行業發展機制的自然分離,輸電網將繼續以“大電網、大電源、集控、集約化、封閉”為基本特征。
而配電網將面對海量的可再生能源并網,大量多元、多樣的負荷,以及圍繞電力零售側放開以后的“電商”業態,形成全新的開放式增長模式。
所以不能用傳統的、類似陜西地電的業務邏輯,來理解增量配網未來的發展,雖然我們也非常理解,增量配網在目前發展階段,遇到諸多的政策困境和業務困難,但是如果能夠轉換發展邏輯,用一種數字化+生態的開放式模式,去適應能源系統未來的零碳演化路徑,結合電力零售業務的放開,增量配網一定會走出一條完全不同于現有配電業務的發展路徑,我想這也是改革的探索意義所在。
前路艱難,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