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出要求。作為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空間組織形式,超級區域城市群是支撐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戰略高地。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由中心城市帶動的區域城市群發展模式逐漸成熟。區域城市群優化能源電力資源是大勢所趨。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包含珠三角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是我國最成熟的超級區域城市群。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有何發展特征及能源需求?根據超級區域城市群各自的特點,未來應如何推進能源電力轉型發展?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加速崛起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目前最有可能發展成為具有世界級水平和影響力的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
從要素稟賦看,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區域面積、人口數量普遍高于世界其他城市群:京津冀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首都圈,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均屬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群。此外,長三角還擁有包括全球最大集裝箱港口上海港、全球年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舟山港在內的長江航線港口群。
從經濟發展看,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經濟發展已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均在6%以上,普遍高于世界其他城市群。人均GDP方面,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人均GDP已接近或超過2萬美元。產業結構方面,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產業結構都以服務業為主,第三產業占比均超過60%,北京市的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已達83.52%,產業結構逐漸優化。
從戰略定位看,京津冀區域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三省(直轄市)各自定位則突出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長三角定位于“一極三區一高地”,即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浉郯拇鬄硡^的定位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能源電力發展模式各具特色
我國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正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型。結合區域發展需求和我國能源轉型方向,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的能源電力發展既有結構進一步優化、效率進一步增加、服務進一步提升的共同趨勢,也有基于要素稟賦的模式差異。
優化能源結構、提升使用效率是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能源中長期發展的主基調。三大城市群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石油次之,天然氣和其他能源整體占比較小。三大城市群中,除港澳外其他城市的電氣化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萬元GDP能耗指標(一個地區在單位時期內創造每一萬元GDP所耗費的綜合能源消費量)最能反映地區綠色發展質量。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年版)發布的數據,我國萬元GDP能耗是日本的2.6倍、美國的2倍,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萬元GDP能耗也高于世界其他城市群中心城市,能源消費結構還需持續優化。
能源服務質量逐步向“國際領先”標準看齊。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第46位升至第31位,“獲得電力”排名升至第12位。該報告把長三角、京津冀區域內兩大中心城市上海和北京作為樣本城市,其中“獲得電力”是衡量營商環境中能源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我國的“獲得電力”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能源服務質量正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差異化的要素稟賦決定了城市群用能模式的差異。以居民電力消費模式為例,京津冀城鎮居民用電量年均增幅12%左右,產業結構對其城鎮生活用電影響較大,呈現出“產業結構主導型”用電模式;長三角區域的宜居環境造就了人口聚集效應,形成了規模優勢,居民生活用電量在三大城市群中最高,且年均增長16%以上,呈現出“人口主導型”用電模式;珠三角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較京津冀、長三角的低,居民用電量相對收入敏感,該地區呈現出“收入主導型”用電模式;港澳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較高且長期穩定,收入對港澳居民用電量水平起到兜底保障作用,屬于“收入支撐型”用電模式。
個性化施策滿足不同城市群用能需求
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不同的戰略定位、資源稟賦和發展特點賦予了三者各具特色的能源電力發展重點。結合三大城市群能源發展的共性與特點,電力應如何在三大城市群能源體系中發揮樞紐作用?在不同的區域城市群,電網企業的服務和保障工作應有何側重?
發揮電力先行作用,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應突出電力在能源轉型中的中心地位,做好三大城市群“十四五”能源電力發展規劃,加強區域源網荷儲協調發展,加快能源互聯網、新能源微網示范項目建設,研究構建確保大電網安全的區域聯防聯控保供電機制,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綠色發展。發揮電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效應,瞄準“新基建”、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方向,積極打造“科技-能源-金融”聚合發展新模式,并基于電力大數據編制高質量發展指標,形成負荷密度支撐經濟密度、電力地圖對接產業地圖發展指南。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中的應用,將“能源大腦”主動融入“城市大腦”,賦能城市群重大防控管理。
滿足三大超級區域城市群用能差異化需求,提高能源電力服務水平。在崇禮低碳奧運專區、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雄安新區、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等區域,應加強先進技術及模式應用,打造多能互補示范、現代能源服務體系試點、能源互聯網落地樣板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跨省(直轄市)交界區域,可建設區域一體化辦電服務平臺,推進跨省跨區電力工程同步規劃、協調發展,實現能源要素自由流通、優化配置。在重點產業發展區域,應加大電網建設投入和升級力度,推進能源互聯網、綜合能源服務平臺建設,更好地滿足用能需求。
順應城市群資源稟賦特色,個性化分類施策。京津冀應側重優勢協同,加大供電安全保障力度,著力提升城市供電可靠性,促進地區生態環境宜業宜居。長三角應注重要素共振,按照“一極三區一高地”戰略定位,依托要素體量、多極均衡等綜合發展優勢,著力提升用電規模和供電安全性、供電可靠性、電氣化水平?;浉郯拇鬄硡^應突出服務開放,加強粵港澳電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保障電力互濟,著力提升珠三角第三產業用能比重和電氣化水平,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供電服務質量均等化。